近日,贵州16位高分考生自称被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误录取”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考生本想报考厦门大学本部计算机类专业,却在志愿填报后收到了马来西亚分校的录取通知。由于该分校学费高昂,部分学生因家庭无力承担经济压力,无奈选择复读。尽管校方澄清录取流程合规,但这一事件仍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体系中潜藏的信息不对称与信任危机。
考生与家长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厦门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其计算机专业与马来西亚分校在办学地点、学费标准、授课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分考生本期待进入国内名校核心专业,却因志愿填报的疏忽或信息理解的偏差,面临完全不同的教育选择。校方回应强调录取流程合规,却未能完全消解公众疑虑。我国高考志愿填报系统虽已实现数字化,但信息呈现方式仍显技术化、碎片化。考生面对密密麻麻的院校代码和录取规则,稍有不慎便可能选错方向。马来西亚分校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未注明校址马来西亚字样,中外合作项目由于其特殊性更需要招生部门以更醒目、更易懂的方式提示风险。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录取”,本质上是教育公共服务精细化不足的表现。教育公平不仅关乎录取结果的公正,更在于选择过程的透明与可控。只有构建更清晰的招生信息披露机制、更人性化的志愿填报辅助系统(如强化分校与本部的信息区分、增加关键信息弹窗提示等),才能让每个考生真正掌握选择权,避免在人生关键路口因信息迷雾而迷失方向。(宁静致远)
稿源:中国兰州网 编辑:魏小静